时间:2021/4/5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北京扁平疣医院医师介绍好 http://baidianfeng.39.net/a_xcyy/210119/8604573.html

我叫张地灵,是印江自治县委统战部的一名干部。年初,根据组织安排,我被派到合水镇兴旺村开展结对帮扶工作。三年来在政策的扶持下,群众的努力下,彻底摘掉了头上的贫困“帽子”。

记得第一次到兴旺村走访时,天空下着小雨,村党支部书记饶景科在前面指路,边走边介绍说:“我们村有多人,蔡伦古法造纸技艺传承至今。现在只有少数老人还在继承这项技艺,村里没有产业,也留不住人。”

田景帮,大家都称他“老丑”,第一次到他家时,院子里杂草丛生,房子是用木板棍棒搭建的简易棚,桌上凌乱地摆放着没有收拾的剩菜、碗筷。刚与邻居争吵后的田景帮面对我的到访,吹鼻子瞪眼,第一次的走访,就这样草草收场。

“卢建斌家,就在小湾组大路边的毛砖房里,他们十来年都没有在家了。”当地群众告诉我,在村组长卢达政家里得知,卢建斌因疾病丧失劳动力,为了让两个小孩安心读书,他与妻子任光霞带着全家到贵阳以卖菜维持生计,家里的毛坯房一闲置就是十多年。

到卢建斌家开展暖冬行动送电烤炉

初到卢定品家,两个老人很是热情,两老佝偻的身躯和钝拙的行动中,明显看得有病在身。交谈中得知,他家有6口人,两老都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病,儿媳妇患有甲亢,两个孙子都在读书,依靠儿子在县内挣钱养家糊口。

“我们两人没有文化,两个儿子初中毕业就去帮人做事,如今也什么技术,只能靠苦力挣钱”小湾组曾长禄无奈地说。曾长禄家7口人,除了2个孙女在上学外,家庭成员都有劳动力,但都由于没有一技之长,只能在家做小工,工资收入微乎其微。

到曾长禄家宣传技能培训政策

通过亲身经历脱贫攻坚的帮扶工作,我见证了兴旺村的美丽蝶变。如今,产业发展起来了、配套基础设施建起来了,村寨美起来了,群众腰包更是鼓起来了,住房、医疗、教育、民生事业都得到可靠保障。

到曾长禄家入户核对信息

到曾长禄家入户走访交谈

“这几年,政府各方面的投入建设力度都大,现在我们村的水、电、路都改善好了,蔬菜、食用菌产业也发展起来了。特别是蔡伦古法造纸博物馆和文化广场的建成给我们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村支书饶景科说。

记者沿着干净的联户路看到,间隔50米一盏的路灯矗立村庄,破旧楼房再也无处可寻,广场上老年人载歌载舞,尽情地跳着、唱着,整个村寨流淌幸福的笑声。

“自从你们来以后,他不光生活环境改变了,行为习惯也变好了。”田景帮的邻居们经常对我这样说。年,田景帮获得元危房改造,还获得了改厕改水改厨等项目补助,“流浪”了一辈子的田景帮终于有了自己温暖的“家”。

医院看望住院的代方梅老人

“危房改造、四改一化、补短板等政策你们都可以享受。”这是年我与卢建斌妻子任光霞电话中聊的最多政策保障,通过政策宣传发动,卢建斌夫妇回到家里,用3个月时间将毛坯房改造一新。

“感谢国家好政策,我们现在不用外出务工,有时间就去村里的食用菌大棚里打点临工补贴家用,女儿今年也大学毕业,医院上班工作。”与卢建斌夫妻的热情交谈中,真切感受到老两口内心的欢喜幸福和无尽的感恩之情。

“张同志,我儿子在印江租房的补贴得了,太感谢你了,现在我孙子也毕业上班了,有时间了到我们家来吃餐饭哈。”每次听到老人的盛情邀请,我心里由衷地感到高兴,在政策的扶持下,看着他家越来越幸福,心底地自豪油然而生。

告别千年贫寒,共圆小康梦想。作为脱贫攻坚战役场中的一名普通干部在基层一线见证了规模化新兴产业遍地丛生,感受了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奔小康的美满幸福,我坚信,在党的坚强领导下,祖国的明天将更加强盛,人民的生活将更加美满幸福。(张地灵口述印江融媒体记者谢开富整理)

主编:陈刚

副主编:张泽琴审校:田勇编辑:曾君子

歌曲《小城印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